清城區以“智護融合、共建共享”為核心,創新構建古樹名木保護與城市綠化資源循環利用的現代化治理體系,打造生態保護與城鄉發展協同共生的樣板,率先編制集成定位二維碼的“古樹匯集圖”,實現32棵城市古樹專項巡查、4棵科學復壯、13棵認養掛牌和96棵遷移樹木精準調配至鄉村綠化項目,形成“權責清晰-動態監管-精準修復”的保護機制。
智護融合、共建共享,守護古樹名木“文脈傳承”。清城區以管理機制創新與社會協同雙向發力,統籌推進古樹名木保護與活化利用,構建“數字化管護+社會化參與”的長效機制。數字賦能,打造古樹保護“一張圖”。嚴格貫徹《古樹名木保護條例》,創新編制“古樹匯集圖”,集成掛牌信息及定位二維碼,實現古樹信息可視化、可追溯;對32棵城市古樹開展專項巡查,重點核查生長環境、長勢及病蟲害防治情況,發現問題立行立改;協同市城管局推進4棵古樹科學復壯,制定復壯方案并進入公示階段,落實“權責清晰-動態監管-精準修復”保護體系。激發社會動能,深化共治共享。聯動市城管局實施《清遠市古樹名木認養管理實施方案》,13棵古樹認養掛牌,吸引市民企業參與養護;通過電子屏、社交媒體等渠道滾動宣傳古樹生態價值與歷史故事,線上線下構建普法宣傳矩陣,推動市民從“被動知曉”轉向“主動參與”,形成全社會共護古樹的文化自覺。通過責任細化與資源整合,讓古樹成為傳承歷史文脈、凝聚城鄉記憶的活態載體。
審批破局、 技術賦能,激活城市樹木資源“活水循環”。清城區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保障雙管齊下,實現城市樹木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。巧用審批職能,破解“用樹難”困境。以問題為導向,制定《清城區城市樹木移植統籌利用管理指導意見(試行)》,通過建設工程項目樹木遷移行政審批這一關鍵環節,建立“信息收集—供需對接—科學調配”管理模式。一方面,利用審批程序前置掌握遷移樹木的種類、數量、規格等信息;另一方面,主動對接各鎮街綠化需求,將遷移的樹木精準調配至鄉村綠化項目,實現“閑置資源”向“生態資本”的轉變。今年以來,完成洲心下南村洪澇治理、華僑中學擴建、高鐵站前廣場等5宗樹木遷移事項,共計實施96棵綠化樹木移植至源潭、石角、龍塘等鎮街,進一步優化城鄉綠化資源配置,節約財政支出。強化技術支撐,確保“種得活、養得好”。緊抓春季植樹“黃金期”,清城區園林綠化管養部門全方位提供專業、高效的技術支持,全力推動適時、適地、適樹種植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各鎮村,詳細了解當地的土壤條件、氣候環境以及地形地貌等情況,并依據收集的信息科學篩選出最適宜種植的樹種。三級聯動、縱橫協同,凝聚綠美建設“共治合力”。堅持系統思維,構建縱橫聯動的工作格局,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綠美生態建設新格局。縱向貫通,織密“區—鎮—村”協作網。清城區主動融入綠美清遠生態建設大局,以石角、龍塘兩鎮為試點,構建“市級指導、區級統籌、鎮村落實”三級聯動機制。一方面,積極對接市城管局和市風景園林協會,銜接并配合園林專家開展技術幫扶,針對兩鎮綠化短板制定“一鎮一策”提升方案;另一方面,區級園林綠化管養部門安排專人負責,加強與石角、龍塘兩鎮的溝通對接,打破信息壁壘,掌握清城區鄉村綠化信息,以點帶面,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,助力清城區鄉村綠化深入開展。橫向聚能,釋放“部門—鎮街—社會”共振效應。打破行業壁壘,深化部門協作,2025年1月,以“優先滿足鄉村綠化需求”為原則,在水利工程項目中成功將秋楓、細葉欖仁等7個樹種共計18棵樹木移植至洲心街道下南村,成為《清城區城市樹木移植統籌利用管理指導意見(試行)》實施后的首個成功案例。在華僑中學擴建項目中,城管部門提前介入,與校方無縫對接遷移計劃,并通過鄉村綠化工作群實時共享信息,促成缺苗木鎮街及時接收苗木。通過“部門聯動、資源互通”的模式,既盤活城市綠化存量資源,又激發鎮街參與綠化的積極性,實現生態效益與行政效能雙提升。
清遠市清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
2025年5月20日